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Huawei

光明网:民办院校为弘扬非遗添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国艺•再造”艺术周暨“乡鉴2021”文化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新闻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3190    更新时间:2021-11-25 10:54:53    收藏此页

  如何以高校的艺术力量驱动乡土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保护?又如何在产学研背景下激发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在非遗实践中的培养?
  11月19日,“乡鉴2021”文化创新论坛在上海崇明文化馆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乡创、非遗、文创、学科与专业建设”, 活动由全国民办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与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与上外贤达数字光线教学与研发中心承办。
  正值全国民办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国艺•再造”艺术周展演,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作为联盟发起者及上海崇明区域高校东道主,搭建平台,邀请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企业人士齐聚,围绕文创产业发展、乡创与非遗、艺术设计教育与创作展开校际联动、研产互通。
  论坛上,与会者们各自分享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经验、制定合作计划及实施方案,致力于整合多方资源,活化地方非遗文化元素,拉动乡村文创事业发展。


 
 
民办院校聚首崇明,合力为弘扬非遗添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尤其对于文化聚集的高校,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艺如何传承,艺术何以创新?论坛上,全国民办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秘书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丁蔚解析了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下,“再造与重塑”的目标与内核。其中包括“文创设计新模式、活化地方资源、非遗跨界文创、共建产学研平台”等关键要素和“万物互联”的核心概念以及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他表示,“国艺再造”就是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提升转化,以新理念、新技术赋予传统文化生命力,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联盟秘书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带头人丁蔚)



  作为上海金山区唯一的本科院校,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戴红梅以该校在非遗金山农民画领域的创新实践为例,介绍了其艺术学院的探索与尝试。学校利用上海金山民间艺术研究所、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师工作室、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等相关资源,探索出了如“传承创新金山民间艺术的艺术设计类课程”“非遗金山农民画大学生工作坊”“大师工作室制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获奖课题和项目,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为“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两项荣誉称号。



 
(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戴红梅)



  “在保护非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大胆的创作,运用不同材质、载体进行创新。”戴红梅以中侨举例,要深挖“非遗”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金山农民画元素,将之融入艺术类设计课程建设,开发现代设计艺术作品及衍生品;同时,积极探索金山农民画艺术的风格样式在现代社会的着落点,寻求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结合的可能性,打造“非遗传承”的“中侨经验”,助力乡村振兴。而上外贤达学院则致力于推动非遗及其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充分采用多年来推进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以及崇明校区资源优势,深度培育非遗产业链条,通过跨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活化与时尚化的进程。该校执行董事长李进强调,学校倡导科研创意训练在自主品牌中落实,以服务社会与行业为根,与此同时,坚持以乡创、非遗为中心,跟进上海节奏,努力解决非遗工艺的失传与综合性问题,传承非遗“味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执行董事长李进)



  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将多所民办高校和专家学者们汇聚崇明,也是希望以联盟之力,助力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推动非遗进入大众生活。
  2004年以来,崇明已有23个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名录,包含了瀛洲古调采枇杷、牡丹亭、崇明山歌。而该地区特有的沙洲文化并形成江风海韵为特色的生态文化风景,也留下了对崇明人垦拓精神的见证。
  崇明区文化馆馆长季洪益在论坛中介绍,受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交错影响,崇明非遗产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民间文化,其中,竹编、土布印染正逐渐成为时尚新宠。她表示,文创不仅是推动崇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担着保护传承文脉的重任。“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索非遗传承新动向、新思路,为崇明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崇明区文化馆馆长季洪益)



  2021年6月,全国民办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旨在促进高校与非遗文化单位、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联合创作艺术作品、联合研发文创产品、联合推动文化艺术传播,实现资源共享,致力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研究与创新,进而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促进“一校一品”的教学特色化建设。联盟成立以来,已有一批院校各自在非遗文化创新实践方面形成了转化成果,赢得了来自非遗传人、产业界、学界等领域的认可。
多方探讨艺术人才驱动与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设计观念及切身领会“工匠精神”。如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一种新常态。此次论坛中,多位学界、企业界人士还着重探讨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以及“民办院校如何与地方密切合作助力区域发展”的话题。
  设计教育改革方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曾健提出,应树立适应新时代的专业观和教授观,对于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要以前瞻性重构课程体系。“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在教学上更注重技术和创新保障,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复合拓展课,减负传统专业水课;打破传统的PPT课程教学形态,增加设计视野这样的新课程。”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曾健)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辉则以《乡村遗产建设中的园林意境》为题,着重介绍了中国园林造园理念、美学特点和构景方法。他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值得深度挖掘的传统文化宝藏,而其中“造园”的观念与手法,对所有艺术设计专业都具有参照价值和学习意义。从教学的角度,他提到,一大难点在于究竟应该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美学的深层底蕴。“更加深度的思考,可能更容易带领同学一步一步去对于周边发生的,尤其乡村在发生的变化,有一种更理性、更加明确的感受。”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辉)


  上海杉达学院以服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题,从2017年起,多次走出国门,与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大学合作,走进斯洛文尼亚国家展览馆,以“一针一线锦绣”诠释一路一带国家战略,搭建国际平台,着力于校企合作及国际交流的经验。杉达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授程宏认为,在新时代的需求下,融入全球市场、做大平台是设计人才创意发展的必要趋势,尽管由于疫情,国际交流的脚步有所放缓,但当下所探讨的文化传承将有助于在全球化趋同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差异化特质,促进全球化语境下“多元、融合、共生”的发展。



  
(上海杉达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授程宏)



  关注培养设计人才走出国门又不忘传承的同时,也有学者特别注意到了数字时代中艺术教育面临的新议题。上海立达学院教授朱方胜在现场通过视频,生动地呈现了他所理解的数字时代艺术教育新业态。在他看来,数字艺术工业产品设计更强调创意表达与视觉冲击力,注重“视觉体验”与“交互体验”。因此,朱教授提出,艺术教育需要以全新的理念来设计。在教学上,可以利用数字艺术的交互性强、多样化等特点,采用智能终端与数字艺术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且,从学生的听、读、说、写、看、思考入手,全方位实现学习内容、环境、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工具透明化的互动。



  
(上海立达学院教授朱方胜)



  此外,新文科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也是时下艺术教育的热点话题。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院长王正明就在演讲中提出,技术赋能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新文科教育值得融合的方向。民办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在专注一隅之后“跨界图强”,将数字技术融入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创造中。王正明表示,紧随数字技术革新的行业前沿,是该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该校以“大师工作室”引领“教师工作室”为阵列,同时推动“学生创客工坊”,通过这三级协同的体系来推进教学与创造实践的创新。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院长王正明)



  深化产教融合,也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衔接贯通的战略性举措。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广告专业负责人徐蕾就阐述了该校“面向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她说,如今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独立能力,而有的学生也有创业的想法,于是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品牌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施展的平台。一旦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获得肯定,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强。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广告专业负责人徐蕾)


  “既然学校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在行业里站得住脚,找到工作,那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更好同社会接轨,并沉淀到课程体系中。”徐蕾介绍,去年学院完成了该专业职业生涯的学习领域体系结构,大一开始从一号基本技能到进阶技能,再到拓展技能,在工作室跟老师进行一些真实的项目合作,但如果前两个阶段的技能还比较薄弱,就要回炉重造。目前,该学院的6个专业分别设有6个级别,根据难度让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单一能力到整合能力、综合能力、复合能力依次综合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上外贤达学院秉持“社会化培养,以平台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以完善”的主线,构建并完善具有地方特色、适合高校办学实际、反映市场和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非遗继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创建良好的生态。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环艺系主任许月兰分享了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经验。她以“竹编、土布、色彩”三个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两年多以来师生深入崇明,与当地非遗传人携手再造传统的创作经历。



 
(上外贤达艺术与传媒学院环艺系主任许月兰)


  2021年,学院约270位师生一起走遍了崇明岛的7个乡镇,通过与当地人的访谈、航拍记录以及与4位非遗大师的交流,不仅领略了复杂繁琐的崇明竹编、极具特色的崇明土木工厂、具有海岛风味崇明色彩等,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崇明的植物非常丰富,每个物种都带有自己的色彩体系,我和学生们一起去捡树叶、采花、收集花籽,再进行染织创作。在色彩提取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们无数对于崇明乡村新的思考。”许月兰表示,未来上外贤达学院将会持续推动崇明的乡村振兴,即致力于打造出具有崇明特色的教育、文创和文旅三者结合的新乡村,“未来乡村值得我们期待”。




共享成果,联盟成员场内外联动,校际互动全程直播



  同样,联盟重视共享成果、践行校际联动,积极分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促进研产互通及文创产业发展。联盟成员认同“保护传承同创新发展共融,联合创作与知识共享并举”,是非遗文化的发展新路。
  据悉,与会嘉宾还有东华大学教授陈彬、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任陈如华、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刘金梁、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动漫与电竞系主任邹满生、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葛颂、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校长唐纪瑛以及企业代表及媒体等各界人士。




 
  除到场嘉宾,黑龙江财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刘阳、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系教学主任孙秀英、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婷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张少俊以及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上海报业集团等全国民办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盟员单位与支持单位的代表也通过视频寄语和直播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文章来源:https://jyj.gmw.cn/2021-11/23/content_35332173.htm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满载收获 接续奋进——我校在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九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篇:祝贺我校会计系学子在2021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能技术创新大赛智能会计(高职组)全国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2010-2012 | 沪ICP备050338 沪ICP备050338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